荔浦芋头削皮冷冻保存 发芽了能吃吗
2024-12-28 18:21:28
真核生物域
动物界
真后生动物亚界
蜕皮动物总门
节肢动物门
螯肢亚门
蛛形纲(蜘蛛纲)
蜘蛛目
新蛛亚目
蟹蛛总科
蟹蛛总科(学名:Thomisoidea),新蛛亚目的一总科。
逍遥蛛科(Philodromidae)
蟹蛛科(Thomisidae)
逍遥蛛科(学名:Philodromidae)又称虾蛛科,是蜘蛛目中重要的类群。逍遥蛛科全世界共29属536种,我国逍遥蛛科下辖3属30余种。
逍遥蛛科以前作为蟹蛛科的一个亚科,近年提升为独立的科而与蟹蛛科并列为两个近缘科。这两类蜘蛛常在树干、花草丛中和作物上狩猎害虫,为农林害虫的一类重要天敌,在害虫的生物防治上起重要的作用。
逍遥蛛属(学名:Philodromus)是属于逍遥蛛科下的一个属。
中小型蛛。体扁。体色暗,多为灰、橙或褐色。头胸部扁,长宽相当或长稍大于宽。头端明显窄,约为头胸部宽度之半。背甲中部稍隆起。前眼列强烈后凹,后眼列稍后凹,后眼列长于前眼列。眼丘低或无。后中眼距明显大于后中侧眼距。中眼区长大于宽,前边大于后边。步足横行,细长。雄蛛的步足更细长。第2足最长,足上多有各种斑纹。雄蛛触肢胫节的后侧突的形状因种而异,多数有腹突。插入器多细长,毛状。腹部长大于宽,多数后端较宽。背面心脏斑有或无,后部通常有横纹或“八”字形纹。外雌器通常有扁平中隔,侧缘明显,前庭缩小为中隔前侧角的一对小凹陷。纳精囊的形状随种而异。本属种类为典型的逍遥蛛科的体型。在植物的茎、叶上活动,体色常与所处场所的色泽混为一体,难以察觉。
南疆逍遥蛛(学名:Philodromus nanjiangensis)为逍遥蛛科逍遥蛛属的动物。在中国,分布于新疆等地,一般生活于农田草丛及果园灌木丛,亦见于胡杨林草丛中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疆。
a.形态特征
雄蛛长3.10毫米。头胸部长1.30,宽1.50,腹部长1.80,宽1.00。背甲宽大于长,橡褐色,正中斑浅褐色,其两侧各有一黑棕色宽纵带,在颈沟内侧及中窝部位的前方有一倒置的三角的自斑,胸部两侧缘具有白色细边。颈沟可见,放射沟隐约可见。
螯肢黄褐色,螫牙弱小,黄棕色,前齿堤在靠近牙基处有一极小的齿,后齿堤无齿。触肢黄褐色,触肢器的跗舟为棕褐色,生殖球稍稍凸出。胫节外未角突起分脊,腹两个,其中腹侧的一个呈黄褐色,呈宽叶状,背侧的一个宽而短,呈黑色,并在顶端呈二叉状分枝,背侧分枝大于腹侧分枝。
颚叶赤褐色,内缘平直,外缘稍凸,端部在下唇前方才相互靠近。下唇长约等于宽,棕褐色。胸板心形,黄褐色,疏生黑色刚毛,在每一刚毛的基部均具一棕色斑点。胸板前端宽而平直,后端窄并插入第4步足基节之间,第4步足基节之间的宽度为该基节1/2宽度。
步足黄褐色,布有棕褐色斑点,第1、2步足胫节腹面有3对长刺,后跗节腹面有2对长刺。步足测量:Ⅰ6.80(2.00,2.30,1.50,1.00),Ⅱ8.90(2.50,3.20,2.00,1.20),Ⅲ5.90(1.90,2.00,1.20,0.80),Ⅳ6.10(1.70,2.00,1.40,0.80)。足式:2,l,4,3。腹部背面棕褐色,枪矛状心脏斑呈黑褐色,其周围有白色斑纹,心脏斑后方直至尾端具有5—6个黑色山字形斑,在该斑之间有白色线纹相隔。腹部腹面灰褐色。纺器黑褐色。生活在农田草丛及果园灌木丛,亦见于胡杨林草丛中。
两眼列均后凹,前眼列短于后眼列,前、后中眼间距均大于前、后侧眼间距。后侧眼>后中眼=前中眼=前侧眼。中眼域长大于宽,后边大予前边。8眼均具灰色眼丘。额高等于后中眼间距。
b.生活习性
草丛,灌木丛 生活在农田草丛及果园灌木丛, 亦见于胡杨林草丛中。
c.分布范围
新疆(和田、策勒)。
白色逍遥蛛(学名:Philodromus cespitum),逍遥蛛科逍遥蛛属的一种蜘蛛。
a.形态特征
雌蛛休长4.6~7.0毫米。背甲前端较窄,后端宽圆,黄橙色,在前端、两侧缘及眼区有黄白色斑纹,尤其在中部的三角形黄斑更为醒目。
头部向前突出。颈沟、放射沟明显。8跟二列,均后曲,而前眼列较后眼列后曲更甚。前服列短于后眼列,前中眼距大于前中侧眼距,后中眼距亦大于后中侧眼距,前、后侧眼之眼丘甚小,并相互远离。中眼区梯形,宽大于长,后边大于前边。眼区及额部生有长毛。前齿堤一齿.后齿堤无齿。下唇三角.形。各步足后跗节、跗节具毛丛。腹部椭圆形,后端较尖,背面灰白色或粉白色,中央有4个明显的褐色,筋点,两侧各有一行不规则的棕色斑纹。外雌器显赤棕色。
雄蛛体长4.2~6.0毫米。步足较雌体细长,第1步足后跗节腹面有刺两对,胫节腹面有刺3对。腹部瘦长,其宽度小于头胸部,背面具黑褐色心脏斑及许多黑褐色斑纹。触肢胫节末端有一尖锐的外突起及一宽叶状的内突起,在内突起之基都外侧,还有一个小片叶状的中突起。
b.生物学特性
该种蜘蛛是我国东北大豆产区的优势种天敌,鲁北豆区豆田内亦为常见种之一。在吉林九站,5~7月份田间发生数量占本科总量依次为85.6%、68.1%、48.2%。分别在7月20日左右、8月上旬田间形成两个高峰,对控制大豆蚜的发生有明显作用。主要捕食盲蝽,叶蝉、大豆根潜蝇和大豆蚜等。以成蛛在树皮下、树洞中越冬。
c.地理分布
山东、吉林、江苏、湖北、贵州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,新疆。
阿拉逍遥蛛(学名:Philodromus alascensis)为逍遥蛛科逍遥蛛属的动物。分布于俄罗斯、北美洲以及中国的内蒙古、新疆等地,一般生活于胡杨林带、树林以及果园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美洲。
a.形态特征
雌蛛:长3.2~7.4毫米。背甲中部黄白色,两侧褐色。两眼列均后凹,各眼大小相仿,中眼域宽大于长,后边大于前边。胸板黄橙色,有褐色细点。步足细长,黄橙色,有褐色斑纹。 步足上多刺。后跗节后半腹面及跗节的腹面均有毛丛。腹面椭圆形,背面白色,在两侧部有褐色斜纹,有的可见褐色的心脏斑;腹面白色,外雌器为一倒心形凹坑,边缘褐色,后部有黑色阴影。
雄蛛:长5.5—5.7毫米。体形与体色基本上同雌蛛。但腹部窄于头胸部,中部最宽,后端较尖,背面黄白色,背面两侧有褐色纵纹,背面后半部沿中线约有3个褐色人字纹,再向后呈一短横斑。侧面有由褐斑组成的斜纹。腹面从生殖沟后方到纺器之间有的可见3条淡褐色纵纹。触肢的腿节最长(2.08毫米);膝节次之(0.97毫米),末端较粗,末缘靠近外侧处有一突起,从腹面观呈三角形;胫节最短(0.48毫米),长度与宽度约相等,其外侧面在节的基半部有一弧形扩展部,在末半部稍偏内处有一指状突起物,在节的腹面正中有一白色隆起;跗节长(1.39毫米)仅次于腿节。
b.分布范围
国内分布:内蒙古、新疆; 本种从美国阿拉斯加州一直分布到加拿大最东面的纽芬兰省,向南分布到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。Dondale和Redner(1975)认为北美洲的这一种与西伯利亚的 Philodromus varians Kulczynski(1908:57,figs.71—74,77,78,80,)是同一种。本种个体在不同地区稍有变异,新疆标本与美洲的标本相比较,以与阿拉斯加的最近似。故我们同意Ph.varians应为本种的异名。
国外分布:俄罗斯(西伯利亚),北美洲。 本种从美国阿拉斯加州一直分布到加拿大最东面的纽芬兰省,向南分布到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。Dondale和Redner(1975)认为北美洲的这一种与西伯利亚的 Philodromus varians Kulczynski(1908:57,figs.71—74,77,78,80,)是同一种。本种个体在不同地区稍有变异,新疆标本与美洲的标本相比较,以与阿拉斯加的最近似。故我们同意Ph.varians应为本种的异名。